【為母則強】兒子患食道閉鎖做多次手術 媽媽辭教職自製玩具伴兒:做孩子最強後盾

兒童健康

發布時間: 2021/01/12 18:41

最後更新: 2021/01/13 11:34

分享:

分享:

Natalie為了兒子辭掉工作,做全職媽媽照顧兒子。

前幼稚園老師兼幼兒藝術導師Natalie,1年半前誕下兒子柏晴,由於他患有先天性食道閉鎖,需動手術及長期住院,Natalie便辭職貼身照顧兒子,還自製十多款玩具幫助他發展,令現在17個月大的柏晴,生長線已追回正常,語言及認知上也持續進步。

回望艱苦的日子,充滿正能量的Natalie說:「孩子有無限可能,父母要堅強起來做最有力的後盾。」現在已17個月大的柏晴,經常面帶笑容,十分精靈,原來他出生時患上先天性食道閉鎖,令媽媽Natalie痛心不已。

我產前做足檢查,但當時未有發現任何問題。直至出世當日,醫生才發覺柏晴未能吞嚥,有食道閉鎖情況,需要即日轉院開刀並進行食道接合手術,但醫生說食道兩端的距離未足以立即接合,要待大一點才能再次做手術,期間一直要住院不能回家。

Natalie知道消息後,十分擔心,更經常以淚洗面。「我誕下柏晴的第四天,才可以正式見他,當時見他細小的身體上插滿喉管,真的很難過。」

曾經歷兩次大手術

柏晴出世一直住在醫院達7個月,期間曾做兩次大手術、3至4次小手術,以及做過不同的身體檢查,曾經歷多次全身麻醉,更曾因呼吸情況不理想,一度被送到新生兒深切治療部(NICU)。

當時我很怕收到醫院的電話,因為no news is good news。他也因為不足磅,一直在保溫箱,每次見面我也爭取機會抱抱他,十分珍惜這段相處時間。」Natalie每天風雨不改到醫院,醫院距離家居車程要一小時多,當收到醫院的「急call」更要即時趕到,十分辛苦。

後來柏晴身體漸見起色,可短暫回家度假,但由於仍需要倚靠餵飼機飲奶,於是Natalie及丈夫需要學識使用儀器,以及如何護理造口。

「柏晴回家後也需要使用脈搏血氧儀監察心跳和身體含氧量,若睡眠的時候發現呼吸血氧低過正常水平,血氧儀就會發出Beep Beep響,所以當時我及老公會輪流起床留意柏晴的呼吸狀況,大家都沒有連續睡多過兩小時。

但Natalie認為辛苦也是值得,因一家三口終於可齊齊整整在一起。

在 16 個的手作玩具中,Natalie說最難忘是在柏晴手術前,製作了這個「拉拉盒」,讓他集中玩這新玩具,就連醫生替他「打豆」的痛楚也暫時忘記。(被訪者提供)

自製米袋公仔成兒子玩伴

Natalie當時深明兒子的身體狀況,只能靠他自己的努力,以及醫護人員專業的治療才可慢慢康復,她更不斷想,作為母親,這時候可以為孩子做甚麼呢?

其實長時間住在醫院的嬰兒,會比較缺乏安全感,我便開始製作玩具,讓柏晴一個人在冷冰冰的病床上,也感受到有家人的溫暖。

Natalie第一個製作給柏晴的玩具,便是手形的米袋公仔。「媽媽不在孩子旁時,公仔可以安撫及陪伴他入睡。」

Natalie同時發現柏晴開始對外間的世界充滿興趣,更不斷探索。「柏晴獨自在嬰兒床時,會很專注地看着掛在床邊的搖鈴,經常一直盯着不放,雖然他當時躺在床上不能有大動作,但他會用力氣提起腳仔,不斷踢令搖鈴搖動,一聽到搖鈴的聲響,就會大笑起來。我見他自得其樂的可愛模樣,令我決定繼續製作玩具給他。」

Natalie認為,玩具可令小朋友身心都能獲得啟發及發展。「柏晴在醫院缺乏生活經驗及跟外界接觸,我有點擔心他的發展。我先開始準備不同質感的被子和物件,放在柏晴身上,讓他觸碰和感受,幫助刺激他的觸覺。因為感官體驗對幼兒的大腦發育非常重要,豐富觸感,讓他感受這個陌生的世界。」

共製作 16 件玩具

隨着柏晴不同成長階段及學習需要,Natalie先後製作了不同的玩具。「我設計的玩具以感官探索為主,柏晴在玩樂的過程中不但玩得快樂,對腦部及身心發展都有好大幫助。」

玩具包括「紙皮遊戲板」,以紙皮配合各種用具製作出不同主題的玩具,可幫助啟發好奇心。「篤篤杯」,用1張紙巾和3隻疊疊杯,把紙巾放在杯上,只需用手指篤穿紙巾,很簡單便做到。另外還有「相片盒子」,是把家庭照貼在盒子上。Natalie說:

因柏晴在住院期間,爺爺嫲嫲及公公婆婆都不能時常與他見面,當他玩盒子時,可以在相片上認識家人,有概念和印象,知道家裏有很多愛錫他的人,並等待他康復回家。

Natalie在陪玩的時候,還會加入一些形容詞,豐富詞彙,讓柏晴學習與人溝通及互動。由柏晴出世到至今,Natalie製作了16件手作玩具,材料都是輕易在家中找到,如奶粉罐、廁紙筒及膠樽等等。

玩具不一定要好精美或大型,其實簡單安全才最重要,更可配合孩子的發展需要。而且手作的玩具,可以隨着小朋友能力和興趣去改變玩法和設計,有時他們的能力真令我意想不到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3
+2

至於在一眾手作玩具中,Natalie最記得是柏晴手術前做了一個「拉拉盒」。

當時他很忙碌的玩,又十分專注,竟忘記醫生為他打豆的痛楚,十分神奇。

父母是兒子最大的後盾

柏晴現時的生長綫已正常起來,在語言和認知上也持續進步中,媽媽的努力功不可沒。Natalie更開設了「小朋友美勞堂Kids.Palette」網上專頁,分享自製適合0至3歲的玩具製作方法,與其他媽媽一起交流心得。

回望柏晴的成長,Natalie自言百感交集。「曾經聽過專家說,生病中的孩子會感到身體上的難受,但並不會恐懼,但當孩子看到大人非常焦慮的樣子時,會增加他們對疾病的恐懼,反而不利於疾病的康復。所以我們每次與柏晴一起時,也會與他說說笑,讓他感到被愛。而且我並沒有把柏晴的病症,變成成長的絆腳石,這只是經歷一部分,曾經患病的孩子也可以有快樂的生活,這是取決於爸爸媽媽的心態。當我看見兒子每天都在努力進步,還有可愛的笑容,就是我們父母的動力。」

至於日後對柏晴的期望,Natalie說:「我為兒子取名柏晴,希望他可以健康、樂觀。雖然前面的路還很長,一切都充滿未知之數,柏晴只需以自己的步伐慢慢長大,我相信這孩子有很多無限可能,父母一定要堅強起來,成為孩子最有力的後盾。」

記者:招美寶